
為什么要白平衡?
在拍攝照片的時候,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
陰天的湖面拍照,畫面整體清冷偏藍
而在傍晚拍攝的照片,整體柔和偏黃
正午光線時,清晰而明亮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拍到的照片和肉眼所見的景像有顏色偏差,例如出現偏藍,偏黃的情況,這是因為相機識別的色溫和環境實際的色溫不同導致的。
這時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色溫
色溫是表示光線中包含顏色成分的一個計量單位
百度百科:從理論上說,黑體溫度指絕對黑體從絕對零度(-273℃)開始加溫后所呈現的顏色。黑體在受熱后,逐漸由黑變紅,轉黃,發白,最后發出藍色光。當加熱到一定的溫度,黑體發出的光所含的光譜成分,就稱為這一溫度下的色溫,計量單位為“K”(開爾文)。
鎢絲燈所發的光由于色溫較低表現為黃色調,天然氣的火焰是藍色的,原因是色溫比較高。正午陽光的光線色溫大約是5600K,日出日落色溫約是2000K, 燭光的色溫約是1000K, 不難發現一個規律,色溫越高,光色越偏藍,色溫越低則偏紅。
通常人的肉眼和大腦懂得自動調節,感知白紙就是白色,而顯微鏡、相機就不如人眼一樣智能了,顯微鏡的光源一般是鹵素燈,鹵素燈光源偏黃,例如,在觀察白紙時,相機采集呈現的圖像偏黃,這時候就需做白平衡,讓白色成的像是白色,白色基準被定好,那么其他樣品的成像就會接近人眼的視覺習慣。
白平衡的作用就是使白色還原成白色的工具。
那么如何設置白平衡呢,(尼康LV系列金相顯微鏡為例)
用白紙或者專業的白板,對Nikon Elements 軟件設置自動白平衡。
感受一下樣品在白平衡前后的照片對比:
樣品實際圖片
左圖:未進行白平衡矯正,可看到圖片整體顏色偏藍,這樣導致金屬表面刮痕難以區分。
右圖:進行白平衡矯正后的圖片,樣品呈現的顏色還原了它原來的顏色。
對比后可以發現:如果不進行白平衡矯正(左圖),可能會導致圖片對比度不明顯,這樣的結果就是不容易觀察到樣品細節。
左圖:未進行白平衡校正,圖片整體偏藍
右圖:進行白平衡矯正后的圖像,白紙接近于正常白色。
那么,使用金相顯微鏡進行拍照前,白平衡一定要做嗎?想必你已經有答案了吧!
上一篇::誰發明了透射電子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