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人,是德國的物理學家恩斯特·奧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魯斯卡(1906-1988)名字比較長,簡稱恩斯特·魯斯卡就是下面這位。
恩斯特·魯斯卡先生是當之無愧的電子顯微鏡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電子顯微鏡事業,正所謂嘔心泣血流大汗,功到遲早成效見。恩斯特·魯斯卡先生最終在1986年獲得了半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設計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及在電子光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之所以說半個,是因為另外半個由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兩位發明人德國物理學家賓尼希和瑞士物理學家羅雷爾平分了。
恩斯特·魯斯卡先生嘔心瀝血了一輩子,才拿半個諾貝爾,但凡事就怕比較,對比另外兩位得獎人,獨自拿了四分之二個諾貝爾獎的恩斯特·魯斯卡先生還是應該偷著樂的,畢竟另外兩位分別才拿了四分之一。
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恩斯特·魯斯卡先生的那二分之一事實上也不完完全全的屬于他自己,在電子顯微鏡的發明過程中恩斯特·魯斯卡先生的搭檔馬克斯·克諾爾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沒有堅持到諾貝爾獎的肯定,所以最終獎項才只授予了Ruska先生一人,但當時的恩斯特·魯斯卡也已經80歲高齡了,一年半之后,也就是在1988年5月,恩斯特·魯斯卡先生也與世長辭了。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一同獲獎的賓尼希和羅雷爾得獎時分別是39歲和53歲,他們倆非常幸運的在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五年后就得到了這個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獎,但是恩斯特·魯斯卡先生嘔心瀝血了一輩子,才拿半個諾貝爾,但凡事就怕比較,對比另外兩位得獎人,獨自拿了四分之二個諾貝爾獎的恩斯特·魯斯卡先生還是應該偷著樂的,畢竟另外兩位分別才拿了四分之一。
恩斯特·魯斯卡先生在發明了電子顯微鏡五十年之后才得到這半個諾貝爾獎,當八十歲高齡的魯斯卡先生和兩位年輕的科學家站在一起領獎時,想必也是感慨萬千,都是顯微鏡,五年和五十年啊。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時間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時間在各個文獻和報道中都各有不同,從1931年到1933年都有,這三個發明時間看似不統一,卻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分別都標志著電子顯微鏡發展的的幾個重要節點。
1931年,在4月7日的那一天,恩斯特·魯斯卡先生在50kV電壓下,通過兩個線圈獲得了一個放大17.4倍的鉑網像。別看只有區區的17.4倍,但是這臺儀器確是我們現在使用的輕輕松松可以放大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的雛形,也就是所謂的第一臺電子顯微鏡,但是在當時,恩斯特·魯斯卡等人卻并未啟用“電子顯微鏡”這個名字。(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還引起了很長時間里與其他人的不愉快的專利紛爭。以后的文章里還會專門再來普及這個知識。之所以沒有叫電子顯微鏡這個名字的原因眾說紛紜,魯斯卡和knoll堅稱是為了“低調”,但殘酷的事實給廣大科研工作者一個響亮的驚醒,在專利這個問題上,千萬千萬不要低調,也不能低調!!!)
1932年,恩斯特·魯斯卡和Knoll在Z.Phys正式發表了題為《電子顯微鏡》的論文,也正式使用“電子顯微鏡”這個名稱。因此很多報道以1932年即論文發表的年份做為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年份。
1933年,恩斯特·魯斯卡以磁透鏡的研制和焦距的測量作為他的博士論文內容,他在鐵殼線圈內加上了極靴,進一步的縮短了磁場范圍,減小了焦距,這一天才的構想后來被一直沿用到今天的透射電子顯微鏡上。在1933年底,恩斯特·魯斯卡使用這樣的磁透鏡獲得了放大12000倍的電子顯微像。短短兩年時間,從17.4到12000倍,可以說,這個電子顯微鏡才是真正的現代電子顯微鏡的鼻祖,盡管它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它卻給了Ruska強烈的信心,讓他繼續在電子顯微鏡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光學顯微鏡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的第一次飛躍。而電子顯微鏡則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成為了人類開啟微觀世界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上一篇:沒有上一篇!